騰訊PK360的背后:用戶是如何被綁架的?

2010-12-14 17:03:32      劉文瑞

  2010年11月3日,騰訊突然宣布,將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這讓眾多用戶陷入了兩難境地。騰訊與360的商業(yè)沖突,在沸沸揚揚的爭執(zhí)中劇烈升級,最終不得不以“行政命令”來收拾殘局。

  騰訊和360的角斗,引發(fā)了各界熱議,可謂“百家爭鳴”。用戶為什么會被“綁架”?騰訊和360為何要置對方于死地而后快?

  用戶是如何被綁架的

  在這場惡斗中,聽到的最多的話語就是“綁架用戶”。那么,從企業(yè)經營的角度來看,用戶是如何被綁架的?這種綁架是否也屬于“中國特色”?分析其中的機理,對我們不無警示意義

  失去選擇權的用戶

  作為兩個網(wǎng)絡公司的品牌產品,QQ也好,360也好,都擁有上億用戶。兩個公司都宣稱自己是把用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這不足為奇,在這個用戶至上的年代,如果直接聲稱不考慮用戶利益,那就不是企業(yè)家,而需要到安定醫(yī)院去檢查病情。即便是那些敢于向用戶說不的大腕,也只不過是通過細分市場滿足特定用戶的另一種說法而已。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企業(yè)是否宣稱用戶第一,而是企業(yè)宣言后面的利益實質。那么,QQ和360的用戶利益到底是什么?這場爭斗中它們是怎樣維護用戶利益的?

  QQ與360采用的保護用戶利益方法,是讓用戶大跌眼鏡的。先是騰訊推出與360極為相似的產品來爭奪用戶,而奇虎開始攻擊騰訊窺探用戶隱私,把原來長期進行的暗斗變成明爭。接著奇虎推出專門針對騰訊贏利命脈的“隱私保護器”,對騰訊借以贏利的不光彩手段痛下殺手。騰訊把奇虎告上法庭,同時聯(lián)合了其他公司對奇虎施加輿論壓力。360的回應方式是拿出殺手锏扣扣保鏢,以保護隱私為名限制QQ的隱藏功能。QQ最終強制宣布,有他無我,有我無他,強迫用戶在360和QQ中二選一。在這場爭斗中,用戶不堪其擾,尤其是騰訊借助自己用戶數(shù)量龐大的優(yōu)勢,采用強制手段,那種弄一個移不走關不掉的彈窗占據(jù)顯示屏中央,不卸載360就誓不罷休的勁頭,已經表現(xiàn)出十足的流氓性。用戶到這時,已經有足夠的理由抗議這種綁架。

  很明顯,在這場爭斗中,所有的關于保護用戶隱私和用戶利益的宣言,不過是手段。對于這兩個公司來說,它們的真正目的,都不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是借用戶的力量打擊對手,維護自己公司的利益。后來的有些手段,尤其是QQ的二選一,則是赤裸裸的脅迫。對此,用戶不滿是有充分理由的。問題在于:這種再明顯不過的脅迫手段,為什么還能堂而皇之地宣稱是保護用戶利益?

  任何企業(yè),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只要是正常的企業(yè),都不會諱言自身利益。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只有實現(xiàn)了用戶利益,才能把用戶的付出變成自身利益。企業(yè)的利益同用戶的利益是不一樣的,用戶追求的是自身需要的價值,企業(yè)追求的是來自用戶的利潤。是否贏利,同用戶無關;而企業(yè)要贏利,就要滿足用戶價值。

  但是,企業(yè)還有另外一種贏利方法:強制或者欺騙用戶付費。在這種贏利方法下,用戶自身的利益是得不到保證的。所以,真正的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用戶自愿交易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就是用戶的利益要用戶自己來判斷。企業(yè)替代用戶做出判斷,就是強制;誤導用戶做出判斷,就是欺騙。正因為如此,市場規(guī)則的鐵律,就是嚴禁任何妨礙用戶自主判斷的手段。

  但是,中國有一個十分悠久的傳統(tǒng),就是“草民”的利益必須由“皇帝”來判斷并代表。所以,中國的商家,惡劣一點的,往往會直接替用戶選擇;優(yōu)秀一點的,也不過是把不傷害用戶作為替用戶選擇的前提。反正,用戶實際上不具有自主權和選擇權??用晒镇_固然不足取,但就拿人們十分樂道的“童叟無欺”而言,只是強調商家的道義,而沒有體現(xiàn)商家對用戶自主權的尊重。童也好,叟也好,都是不具備自主選擇能力的人。“童叟無欺”的邏輯是:你具有選擇能力更好,你如果不具備選擇能力,請放心,我替你做選擇。由此而產生的商家和客戶關系,是一種家長與孩童之間的監(jiān)護人關系,而不是成年人之間的自主關系。

  正是在這種邏輯下,在中國,商業(yè)道義才無比重要。因為選擇的邏輯以用戶不具有判斷力為前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儒商”與現(xiàn)代商人的倫理區(qū)別:現(xiàn)代商人強調的是雙方平等的規(guī)則倫理,而“儒商”強調是單方主導的道義倫理。這個邏輯,就是“為民做主”的邏輯,而不是“還權于民”的邏輯。

  顧客價值被替代為企業(yè)價值

  把用戶當作“監(jiān)護對象”,很自然就會形成一種家長對待不聽話孩童的“我為你好”行為模式。我的作為都是為了你,那么,我的價值就等于你的價值。最后的結局,就是以企業(yè)的自身價值悄悄替代了顧客的自身價值。在經營行為上,不是對顧客進行強制(例如霸王條款),就是對顧客進行誘導(例如虛假廣告)。其本質,是代表顧客而不是顧客自主,是誘導顧客而不是尊重顧客。很少有人會認識到這種做法剝奪用戶權利的不正當性。甚至在規(guī)則的制定上(不管是成文的還是自然形成的),也會更多地突出商家責任,而突出商家責任的目的,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為了承擔責任(真正的責任能規(guī)避就規(guī)避,而冠冕堂皇的“為用戶負責”必須要有),而是為了給商家攫取更多的權力,把平等的權利變成單方支配的權力。

  不僅企業(yè)是這樣,包括顧客也是這樣。凡是那種對顧客負責的企業(yè),顧客的贊揚,不是贊揚企業(yè)對顧客權利的尊重,而是贊揚企業(yè)對顧客利益的包辦。如果有人要感謝某個企業(yè),也只能是感謝企業(yè)對自己的關懷,而不是感謝企業(yè)尊重顧客的自主。所以,在中國,消費者維權盡管有很多起,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消費者的實質利益受到傷害才有維權的可能性,如果消費者僅僅是平等權利受到傷害,而沒有實質利益的受損,維權就是天方夜談。反過來,如果真正是用戶的自主選擇(沒有受騙也沒有誤導),權益受損理應只能由用戶自己承擔,但我們的輿論卻往往不管選擇的自主性,只看權益的受害程度。所以,中國人總是一方面總想當強者來支配他人,另一方面卻總要裝扮為弱者以取得同情。

  游戲規(guī)則如此,由此而導致的企業(yè)營銷方式,往往是一種洗腦式營銷,而不是增強顧客判斷力的自治式營銷。推而廣之,包括對員工的教育,也不是立足于增強員工自治能力,而是增強員工對企業(yè)的依附強度。所謂學習型組織,也不是消減組織對個人自主和個性發(fā)展的妨礙,而是讓員工更忠誠、更賣命地貫徹老板意圖。更要命的是,這種經營方式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于是,適用于計劃體制的“紅色管理”和“毛式管理”久盛不衰,在畸變的市場條件下大行其道?,F(xiàn)在同過去的差別不過是原來的口號叫做“革命”,現(xiàn)在的口號叫做“致富”或者“中產”而已。
[page]

  用戶被綁架不是個案

  QQ大戰(zhàn)360,雙方的舉措,都是以用戶的名義向對方發(fā)難。360還好一點,在這種發(fā)難中形式上還要給用戶選擇權,而QQ的行為,就跡近于劫持。敢于采用這么激烈的對抗措施,就是相信用戶已經“沾”上了自己。但是,騰訊的失誤,是錯誤地認為用戶沾得越緊就越沒有獨立性,一聲“卸載”就會得到響應,失去了“不作惡”的底線。

  所以,討論騰訊與奇虎的爭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種意義,不僅僅是騰訊和奇虎兩個企業(yè),而是關系到中國的市場經濟向何處去。所有的企業(yè),都在這個環(huán)境下運作,都有程度不同的類似病癥,不過是騰訊和奇虎的這次發(fā)作過于強烈罷了。騰訊和奇虎之所以能夠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是“為了用戶利益”,就在于它們有著這種“我為你好”的底氣。然而,這次用戶沒有買賬,尤其是沒有買QQ的強制卸載賬,導致找出一個更大的家長(不是仲裁人)—政府部門,來代表用戶制止雙方的爭斗。有人把用戶的這種反抗看作是消費者的成熟,恐怕不值得那么樂觀,在我看來,這次風波中的用戶反抗,遠遠算不上成熟的用戶維權,充其量不過是渴望自主但又迷茫著的一種不成熟的青春期躁動,是一種尚未擺脫監(jiān)護權的青少年的嬉皮士式叛逆,是對“被代表”的不滿。這次商業(yè)風波,預示著這種對“被”的不滿由政治、社會領域擴展到了商業(yè)領域。無疑,這會推動中國市場體制的改進與完善,但距離市場的成熟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國,代表了用戶甚至要挾著用戶,以用戶利益名義進行經營活動,甚至以用戶需要的旗號隱含自己惡行的企業(yè)還相當多。在某些所謂的競價排行中,在某些堂而皇之的評選中,在某些信誓旦旦的廣告中,用戶實際上統(tǒng)統(tǒng)被綁架了。要想真正根治綁架用戶行為,任重道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