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從海內的群組不火說開去

2008-05-22 17:19:07      s1985

    王東烽在海內挑起了“海內群組不火”(需登錄訪問)的討論,很熱鬧,比海內所有的群組都熱鬧。而且,圍繞這篇日志又出現(xiàn)了很多回應日志,也包括我這篇。群組不火,關于群組不火的討論先火了,有趣。

    我的看法:

    1、群組火不火,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沒用。誰也沒想到豆瓣的小組會火,但它就是火了。不過能火起來的小組總是少數(shù),百度貼吧火的吧也是少數(shù)。即使最熱門的BBS,如天涯,其火爆的板塊也就那么幾個,大多數(shù)都比較冷。其實它們都符合長尾的幕率分布特征,沒有火熱的短頭,就沒有長尾。海內的群組將來會不會有個別火起來?肯定會,不過有個前提……

    2、用戶的多樣性。同質或接近同質的用戶群,大體上有個人空間就夠用了,群組顯得多余。豆瓣小組能發(fā)展起來,得益于它可以展現(xiàn)人的性格的文化產(chǎn)品定位,以及由此帶來的用戶多樣性。長尾價值成立的兩個前提是:豐饒和可獲得。豐饒就是不單調,就是豐富,就是多樣性。可獲得則是喜歡這本書的人也喜歡XXX,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常去XXX小組。一個以IT人或關心IT的人為核心的網(wǎng)站,永遠不可能出現(xiàn)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火熱的群組。只有具備了多樣性的用戶群,才可能出現(xiàn)……

    3、對公共空間的需要。我們不必非得是朋友,但我們都需要對共同關注的同一主題交換信息、發(fā)表意見。百度李宇春吧有4萬多注冊會員,以及大量的匿名會員,是玉米的大本營,在李宇春吧中,完全不需要SNS來做依托,因為玉米們只是需要一個這樣的公共空間而已。如果你喜歡泡在“天涯雜談”,社交一定不是你泡在那里的主要動因。一個英國人如果喜歡到海德公園發(fā)表演講,或者不演講,只是喜歡常常去那里聽一耳朵,看看那里的各色人等,也不是為了去交友。這也是為什么在BBS上嫁接不出一個SNS來的原因。BBS即使可以交友,那也是彼此長期“泡”出來 的,決不是由站方提供的功能給“功能”出來的(順便說一句,很多垂直或專業(yè)BBS,只能算是同人社區(qū),算不得公共空間,其本質是收斂的而非開放的)。一個健康、完整的社會,需要有廣場、有公園、有街道,但任何一個SNS都需要擴展成一個包辦所有功能的完整的社會嗎?為什么Facebook對全站BBS毫無興趣?這是因為……

    4、SNS的核心價值在關系而非觀念,在活動而非話題。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就是一個關系社會,而不是一個市民社會,最典型的一點,我們有各種同學會、同鄉(xiāng)會,卻基本沒有公共空間。我們可以在三五好友的聚會上臧否人物、抨擊時弊,卻無法在王府井大街上干這事兒。李大師紅痣是通過一層一層的關系,而不是海德公園的自由演講,來建立并管理他的龐大的組織的。我們有廣場,主要是用來集會的,有公園,主要是用來休閑的。缺什么補什么,所以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的公共空間。BBS在中國火了10多年(從水木或CFido開始算起),還會繼續(xù)火下去。51火,也是因為它就是個BBS.MySpace.cn也在人為地強化、操作它的BBS,不過我覺得,這種操作有可能讓它成為第二個貓撲,卻很難成為第二個Facebook.SNS要實現(xiàn)的,就是一個網(wǎng)上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技術手段的采用,讓關系中原本存在的低效率的信息,以及因技術而新產(chǎn)生的信息,加速流動起來,而且這些快速流動起來的信息,每一條上都打著深深的個人的印記。因此我認為,一個以社交圖景為立足點的SNS需要的是……

    5、群組而非BBS.其實區(qū)分群組和BBS并沒有太大意義,比如我就說不清楚擁有約5萬名小組成員的豆瓣“愛看電影”小組和“我們愛講冷笑話”小組,到底是群組還是BBS.群組通常的開放性,讓它跟BBS的界限變得模糊。至于謝文老師主張的個人、群組、社區(qū)三級關系,我認為是在社會活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某個先知設計出來的。人能夠設計的,只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這些關系中的邏輯部分,而無法設計這些關系發(fā)展的后果。SNS網(wǎng)站關注群組,其本質仍是在關注人的活動邏輯,而不是活動的結果。我認為BBS在中國的異?;鸨瑢NS從業(yè)者有著巨大的誤導性。偏離核心價值很容易,但想要再回來,就難了。如果你相信自己在構建一個良性的社會圖景,你又為什么不相信,所有這個社會中該有的東西,它會自發(fā)地、平滑地生長出來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