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的童年趣事:搗蛋系 乖娃系 勵志系

2011-06-01 10:28:23      挖貝網(wǎng)

  又到“六一兒童節(jié)”。在這個充滿童趣的節(jié)日里,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大佬們的童年,以及他們兒童時代的夢想吧。

   “搗蛋”系

  王石

  王石從小就是一個調(diào)皮好勝的孩子,唯恐別人不注意自己。讀小學的時候,王石是個愛逃學的學生。在他看來,玩實在比上學有趣得多。但他在村里是有權(quán)威的,因為每每在做一些類似偷瓜或其他調(diào)皮搗蛋的事情時,伙伴們往往狼狽落網(wǎng)或提起褲子落荒而逃,只有王石能每次動動腦筋就化險為夷。(《王石這個人》,中信出版社)

  任志強

  小學時,任志強的文字功底非常差,老師急得上門找任志強的父母談話。送走了作文老師,任志強低頭站在屋中,等待著“電閃雷鳴”的到來??墒牵攘嗽S久,任志強沒有挨批評,而是等到了厚厚的一摞書。(《地產(chǎn)狂人任志強》,浙江人民出版社)

  馬云

  兒時的馬云是個頑童,對學習不上心,是老師同學心目中的逃課高手。

  那個時候他癡迷于武俠,尤其是金庸的小說。他夢想里的偶像是《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他覺得“無招勝有招”是一件最拉風的事情。(《山西經(jīng)濟日報》)

  李彥宏

  童年時的李彥宏迷過戲曲,好過集郵,給班上的女同學傳過紙條,為此惹出一場“桃色風波”,飽受老師和家長的“批斗”。那時候,沒有多少人認為李彥宏是一塊學習的料。“他們都說我將來適合當特務(wù),大概是看我身上沒有什么太明顯的特征吧。”(《時尚健康·For Man》)

   “乖娃”系

  柳傳志

  “我在少年時期就把整套《水滸》和《三國》翻了個遍,基本是爛熟于心,這兩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三國志》里令我最傷感的人物是諸葛亮,滿腹經(jīng)綸、學富五車,卻落得個凄涼下場,讓人不勝唏噓。”(《中國經(jīng)營報》)

  宗慶后

  宗慶后童年家境貧寒,但他的母親一直以嚴格的方式教育他們。只要鄰家孩子在吃東西,宗慶后總會十分懂事地拉上弟弟們走開去做別的事。一種“再窮不能窮志氣”的傲骨就這樣在宗慶后的身上潛移默化地慢慢形成。(《商戰(zhàn)不倒翁:是是非非宗慶后》,浙江人民出版社)

  馬化騰

  1971年出生的馬化騰在海南出生、深圳長大。在風光旖旎的海南,童年與少年時期的馬化騰最大的興趣就是與漫天的星星交流。(《中國企業(yè)家》)

  汪力成

  兒時的汪力成有個夢想:創(chuàng)辦一個動物保護基金會。汪力成的童年是在農(nóng)村度過的。他常常蹲在地上觀察昆蟲,小動物,幻想長大以后當一個動物學家。(《新聞晨報》)
[page]

  “勵志”系

  任正非

  如按正常軌跡,任正非很可能會在知識分子家庭中(后任摩遜成為中學校長)熏陶出溫潤的性格,但磨礪卻接踵而至:先是全家9口人只靠父母微薄收入,只能合用一條棉被,童年的記憶里遍布拮據(jù)。(《中國企業(yè)家》)

  潘石屹

  小時候,我們家門口有一條河,每次發(fā)洪水的時候,會沖下來一些玉米、蘋果、土豆,我們都背回來。只要一發(fā)洪水,我們就像過節(jié)一樣,覺得又要沖下來什么好東西了。(《潘石屹的博客》,長江文藝出版社)

  俞敏洪

  俞敏洪出生于江蘇農(nóng)村,父母的勤勞和樂于助人的處事風格對童年的俞敏洪性格養(yǎng)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時候大家都不富裕,母親常說幫助別人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愿意幫你。”(北京新東方學校網(wǎng)站)

  李書福

  “我是6歲上學,9歲輟學。在農(nóng)村不講普通話,老師教我們拼音也不講干什么用,就讓我們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興我就不上學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種地,種了2年。不行,種地太辛苦了。我11歲又開始上學,還是3年級,比同齡的孩子大一點,所以呼哧呼哧地就學好了。”(《中國企業(yè)家》)

  王傳福

  王傳福上小學時,其父因病去世,家庭的經(jīng)濟情況開始每況愈下。王傳福上初中時,母親又突然去世。從此,王傳福的生活開始變得愈加艱難,人也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而且養(yǎng)成了獨立的性格,什么事都自己掌握。這一點在日后也體現(xiàn)在他創(chuàng)業(yè)上。(《黑馬首富王傳?!罚P凰出版商)

  郭廣昌

  郭廣昌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到了青黃不接的季節(jié),就要去借糧食。“我妻子是上海人,偶爾吃一點山芋,說那么好吃。可我現(xiàn)在聞到山芋味,還受不了。”(《中國證券報》)

  張茵

  “我生在比較艱苦的年代,童年還是非常幸福的。那個年代的人追求的都是將來干什么工作,比方在我小的時候,我很想做個醫(yī)生,因為我媽媽是醫(yī)生,可能我很想去做個醫(yī)生,比如我經(jīng)常會拿我媽媽的針頭給豬肉打針,這就是我的追求,當然后來我學的是財務(wù)專業(yè)。”

  南存輝

  南存輝的童年和少年與望族無關(guān)。六歲時,他挑著米糠,提著雞蛋沿街叫賣。13歲那年,初中剛畢業(yè),父親在勞動中腳被水泵砸傷,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兩年。作為長子,南存輝輟學養(yǎng)家。(《溫州樣本》,鷺江出版社)

  周成建

  “小時候為了糊口,學過木匠、泥瓦匠和裁縫。如果當時做了木匠或泥瓦匠,我后來也許就做房地產(chǎn),可以掙很多很多錢。但是我選擇了做裁縫,到現(xiàn)在還只是個裁縫。干到現(xiàn)在,我一點也不后悔。”(《楚天都市報》)

  張?zhí)m

  上世紀6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將張?zhí)m的童年割裂成“冰火兩重天”。10歲左右、不諳世事的張?zhí)m,在母親也關(guān)進牛棚后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照顧年幼的弟弟。采菱角、割麥子、放牛成了最主要的生活。而每天最累的工作,則是到10多里外的河邊挑水。(中國新聞周刊)

  苗連生

  苗連生出生的時候正趕上三年自然災(zāi)害,吃苦挨餓曾長期伴隨他的童年。苗連生特別喜歡新鮮玩意兒,而且接受能力很強。13歲參軍,成為解放軍某部司令員的司機、警務(wù)員兼秘書,先后參加了抗美援越和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國企業(yè)家》)

  戴志康

  戴志康老家位于離縣城40公里,距長江和黃海各20公里的偏僻村莊,全家一共12口人,主要靠父母務(wù)農(nóng)為生,但后來雙親得了肺結(jié)核不能下地干重活,他最早的商業(yè)經(jīng)歷是從10歲開始的,那時他就會收割莊稼地里的蔬菜拿到自由市場上去換錢。(《中國企業(yè)家》)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