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海輝私有化那些事:愛它就別讓資本控制它

2013/05/21 18:48      冀勇慶

剛剛合并后的公司卻要私有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剛剛合并后的公司卻要私有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5月20日晚,國內最大的服務外包上市公司文思海輝(Nasdaq:PACT)突然宣布引入黑石集團,與部分高管組成買方聯(lián)盟,準備以每股ADS 7.5美元的價格收購公司的剩余股份,從而將文思海輝私有化。而在去年11月10日,文思和海輝這兩家公司剛剛合并。半年之后,這家合并后的公司卻要私有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冀認為,這都是金融資本鬧的。與很多中概股不同,文思海輝的股權結構非常特殊:以董事長陳淑寧為代表的創(chuàng)始人不是大股東,以CEO盧哲群為代表的職業(yè)經理人同樣也不是大股東,大股東是誰呢?是金融資本。因此,文思海輝的很多動作,背后都是金融資本在發(fā)揮作用。據(jù)老冀了解,文思和海輝的合并也是幾家金融資本背后推動的結果。

去年11月文思和海輝兩家公司合并之后,由于業(yè)績仍然沒有起色,股價表現(xiàn)低迷,從合并時的7美元跌倒了如今的5美元;2萬多人的公司,市值不過5.7億美元。而當初投資文思海輝的金融投資者大部分都是VC,他們的投資基金很多已經到了清算期,有著很強的退出欲望。這個時候黑石買進,他們當然愿意賣出。

那么,黑石又為什么愿意接盤呢?黑石是做PE的,持有期限更長,在美國也搞過很多私有化。他們把公司私有化之后,由于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了,不會再受那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黑石會讓管理層進行激烈的重組,比如大規(guī)模關閉不盈利的工廠和業(yè)務,大規(guī)模裁員,進行全方位的業(yè)務轉型,等等。這么整了幾年之后,被投資公司的業(yè)績往往會有很大的改善,黑石在把公司重新包裝上市,就可以大賺一把。

對于黑石來說,這個時候的文思海輝的股價應該是低點了。通過這次私有化,黑石讓文思海輝的幾位關鍵高管拿錢買股票,從而將他們的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更加緊密地綁在一起。只要這些關鍵高管們努力奮斗,黑石未來賺錢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

那么,當初投資文思和海輝的VC們是否賠了?老冀以海輝為例給大家算一筆賬:海輝是在2010年6月底上市的,招股價是10美元。由于當時中概股紅火異常,股價在當年年底曾經上漲到了30美元以上的高位。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海輝做了一次高價增發(fā)加配售,VC們通過這次配售,只賣出了很少一部分股份,就收回了當年的投資成本。

前面說了這么半天,很多人要問老冀,投資者賺錢,這不是很正常嗎?確實,投資者賺錢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這家公司還是有些不同:由于它是一家沒有真正主人的公司,金融投資者們在數(shù)錢的同時,公司的骨干員工們卻在傷心流淚,這在客觀上也影響到了公司的士氣。

老冀接觸過不少的海輝骨干老員工,在此談談他們普遍的心理感受吧。海輝主要是由兩家公司對等合并而成的,其中的大連海輝成立于1996年,北京天海宏業(yè)成立于1995年。到2010年上市的時候,很多老員工已經勤勤懇懇地工作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他們都盼著上市后自己多年的辛苦沒有白費,能夠獲得些許回報。

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失望了。為什么呢?就在上市前不久海輝做了一次“縮股”,每19股普通股縮成了一股ADS。與此同時,老員工們還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整個股權激勵的大盤子中所占的比例也縮小了,這是因為海輝上市前引入了不少職業(yè)經理人,必須給他們留出一些份額。

海輝上市之后股票還有一年的鎖定期。在這個時間里,老員工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手里的股票就像坐山車似的,從10美元漲到了30美元以上,終于到了自己能行權的時候,股價卻已經跌回了15美元。稍微一猶豫,15美元也基本上見不到了,此后股價跌跌不休,直到如今的5美元。

在整個過程中,過去的投資者賺到了大錢,未來的投資者應該也會獲利豐厚,職業(yè)經理人小有收獲,老員工們卻徒耗青春。

在此,老冀無意指責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只是想告訴創(chuàng)業(yè)者:如果你愛自己創(chuàng)辦的公司和跟隨自己多年的員工,不要讓金融資本控制它。

注:此為獨家專欄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創(chuàng)事記 及本文鏈接(http://tech.sina.com.cn/it/csj/2013-05-21/10398361622.s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