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新興市場貨幣反轉“傳染效應”

2008-07-31 08:33:41      挖貝網

  近日,彭博咨詢跟蹤的26個發(fā)展中經濟體貨幣匯率2003—2007年間年均升值幅度高達30%,2007年升值幅度下降到8.2%,今年一、二季度更分別只有1.63%和0.92%。某些新興市場貨幣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貶值,即使那些昔日的明星級新興市場也未能幸免。在截至2007年的5年中,印度盧比和南非蘭特對美元匯率分別升值18%和74%,但今年以來印度盧比已經貶值9%,南非蘭特貶值11%。

  雖然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新興市場貨幣持續(xù)數年的升值盛宴終有結束之日;但究竟是什么觸發(fā)了新興市場貨幣的逆轉?主要還是日甚一日的通貨膨脹壓力。發(fā)展中國家的消費結構決定了食品和能源在其價格指數構成中所占比重更高,正值大宗初級產品價格領漲全體商品、食品和能源價格領漲大宗產品之際,他們蒙受了更大的壓力,自是理所當然。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統(tǒng)計,至少有19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超過了其政府確定的目標值,投資者們普遍擔心發(fā)展中國家政府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適度平穩(wěn)增長之間難以取得理想平衡,于是棄新興市場貨幣而取成熟市場貨幣。

  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賬面通貨膨脹數據雖高,卻還不足以充分體現其全部通脹壓力,因為這些國家實施了較多的價格管制措施,致使隱性通貨膨脹壓力居高不下。假如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通貨膨脹壓力僅僅曇花一現,價格管制措施確實可以收到降低價格波動性、消除通貨膨脹壓力之效;不幸的是當今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通貨膨脹壓力將持久存在,價格管制必將難以為繼,部分或全部取消價格管制措施、隱性通貨膨脹壓力顯露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這也就意味著新興市場貨幣還需要繼續(xù)承受來自通貨膨脹渠道的更多貶值壓力。

  大宗初級商品價格的持續(xù)上漲在發(fā)展中國家中也造就了一批受益者,俄羅斯、巴西等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就被視為大贏家,屬于西方國家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貨幣近幾年走勢也頗為堅挺。但是,即使不考慮世界經濟放緩對這些國家初級產品需求的影響,初級產品牛市所帶來的收益也把這些國家推向了“荷蘭病”的詛咒:欣欣向榮的初級產品及其相關產業(yè)汲取了過多的資本、人力等資源,以至于制造業(yè)等部門相對萎縮,乃至出現絕對萎縮;初級產品出口迅猛增長所造成的本幣升值進一步重創(chuàng)其制造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而現代制造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才是一個國家、特別是一個大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所在。一旦初級產品行情調整,其國際收支、進而是貨幣匯率就要急劇惡化了。正是在荷蘭病的機制作用下,高度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國家國際收支和貨幣匯率的波動性特別強烈,即使初級產品出口國中的發(fā)達國家也不例外,澳元今年以來對美元升值8.9%,但現在人們開始看空澳元。

  新興市場貨幣走勢逆轉的預期一旦形成,遲早就會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因為大量旨在逃避貶值風險的資本流出會在外匯市場上對其產生沉重的向下壓力。如果投機者對該國資產市場預期惡化;如果投資者在母國陷入危機,需要變賣資產彌補虧空,那么這種資本外逃的洪流會進一步加劇。我們看到,僅僅是由于在韓國證券市場上占據突出地位的外國機構投資者紛紛拋售韓國證券資產,以便彌補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虧空,就導致韓元在亞洲貨幣仍然對美元顯著升值的時候早早開始貶值,當這一切形成合力之后,對新興市場貨幣影響如何,可想而知。一旦有幾種新興市場貨幣發(fā)生貶值,預期的轉變還會傳染到其它新興市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