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兒談商業(yè)模式”:戴爾的成功秘訣

2009-05-09 18:15:04      挖貝網

  1962年后,沃爾瑪從根本上改變美國零售業(yè),也改變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就像美國所有的行業(yè)一樣,有競爭就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1984年,又一種新商業(yè)模式出現,這次的創(chuàng)新者是當年才19歲的麥克。戴爾,他是如此成功,連續(xù)多年在《福布斯》財富榜上排在前十位,2006年的財富為155億美元,排第九。

  陳笛:“在學校,老師說起過戴爾的故事,但并沒講到他的商業(yè)模式有什么不同。我不清楚戴爾如何成功。”

  我說,“戴爾的故事非常有意思,而且他的商業(yè)模式跟微軟、星巴克、沃爾瑪都不同。從某種意義上,那也是時勢造英雄,只不過是戴爾有商業(yè)天賦,超過別人抓住了商機。今天,個人電腦家家有,人人有,你可能覺得人類自古就如此,可實際上其歷史很短。電腦本身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起初只是專業(yè)用的電腦,沒有大眾化的個人或家庭電腦。1977年,蘋果公司推出一種基于視窗界面的電腦,大大提高其可用性,便于普及,成為第一代個人電腦。1981年,IBM也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推出第一代IBM個人電腦。由于IBM是計算機行業(yè)的龍頭,歷來以制造大型計算機而出名,它的進入即標志個人電腦走上正式舞臺。當時,IBM的個人電腦商業(yè)模式是自己設計、制造,部分產品由自己的銷售團隊直銷給大公司客戶,但更多的是通過零售渠道向中小企業(yè)、個人用戶銷售。不過,IBM公司太大,大型計算機是主業(yè),對個人電腦的推銷力度總有限,難以兩者兼顧。相比之下,1982年新成立的康柏克計算機公司則沒有歷史包袱,只從事個人電腦的制造和銷售,輕裝上陣,很快趕上IBM的個人電腦銷售量,成為該行業(yè)的老大

  “但是,由于IBM和康柏克公司都是通過零售店銷售電腦,這種商業(yè)模式成本很高。”

  戴爾的機遇

  陳笛:“你的意思是說,他們把電腦裝好,運到像中國國美電器這樣的商店,由這些商店代理出售。這種代銷模式不是很普遍嗎?沃爾瑪好像也是代理廠商銷售,不也成功呢?”

  “的確如此,只不過成本太高。第一,從組裝電腦到銷售、到拿到現金,這中間的時間太長。也就是說,IBM造好電腦后,先在公司倉庫放著,再運到各地商店,由于商店收貨后往往不能馬上賣掉,要租地方作庫存。不僅庫存空間需要付成本,而且要用大量流動資金支持貨物的儲備,資本成本會不低。第二,電腦技術變化很快,庫存時間越長,技術過時的可能性越高,折價和報損的程度會很高,這又使成本增加。第三,由于是通過商店出售,店面本身又需要成本,所以,電腦制造商需要給代理商不低的分成傭金。結果,不僅IBM、康柏克的贏利空間受限,而且使電腦價格太高,不利于個人電腦需求的增長。

  “戴爾電腦公司的機會就是這么來的。戴爾出生在德克薩斯州,出于好奇,15歲時買了臺蘋果電腦,搬回家拆了再裝,試試自己能否再裝好,結果試成了。沒想到的是,那次經歷鋪下了致富之路。1983年,戴爾18歲,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一年級學生。那年,他成立自己的公司,白天上學,晚上與周末幫其它公司更新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隨著業(yè)務的擴展,他開始雇用員工。到1985年,在他還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時,他公司收入已是600萬美元。

  “也是在1985年,戴爾看到IBM、康柏克的商業(yè)模式過于呆板,既不能根據客戶的需要組裝電腦,不同用戶的需要顯然不同,但IBM、康柏克不能為多數用戶量體裁衣,同時,他們的商業(yè)模式又使資金周轉速度太慢,庫存電腦太久、太多,占用太多零售店面,成本過高。那年,戴爾將公司改做電腦,他的模式是‘先拿到客戶定單,收到錢,再組裝電腦,然后發(fā)貨’。也就是說,你先打電話下買單,告訴你所要的電腦速度、存儲器大小等,交好錢,然后戴爾電腦公司才開始裝,裝后寄到你家里。這樣,戴爾不需要太多流動資金,沒有庫存,沒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沒有電腦技術過時的風險,因此也沒有價格風險。既有滿足用戶需求的靈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這使戴爾有很大的砍價空間,即使他賣的電腦比IBM、康柏克的便宜很多,戴爾電腦公司照樣能贏利,而IBM、康柏克卻可能虧損。你說,有了這種‘定制加直銷’模式,戴爾不勝出才怪呢,是不是?”

  陳笛:“聽起來不錯,看來戴爾跟沃爾瑪、星巴克、微軟一樣,都是除了創(chuàng)新以外,在成本上下功夫,甚至創(chuàng)新就是為降低成本。”

  “對,降低成本是企業(yè)經營的核心之一。要么有技術優(yōu)勢,要么有成本優(yōu)勢,當然最好兩者都有。有意思的是,雖然戴爾的電腦業(yè)務于1985年才開始,到年底,他的銷售額已達7000萬美元,1990年的銷售為5億美元。到1999年,戴爾電腦超過IBM、康柏克、惠普成為最大的個人電腦商。對于客戶而言,他們不僅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定制電腦,戴爾的價格也最低,而且一有問題,還能直接跟制造商交涉,而不是與零售商打交道,這很有吸引力。

  “戴爾的‘定制加直銷’非常成功。比如,在90年代中期,它的平均庫存時間在6到13天,而競爭對手的庫存時間為75至100天。電腦淘汰速度、降價速度一直很快,這種庫存時間優(yōu)勢對戴爾的成功極為關鍵。”

  陳笛:“如果直銷模式這么節(jié)約成本,為什么還有沃爾瑪等零售商店呢?它們不都可模仿戴爾嗎?”

  “這跟特定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有關,標準化程度越高、越成熟、越簡單的產品,越便于做直銷。個人電腦到1985年已具備這些特點,已相當標準化。但是,有很多東西是非常個性化的,比如,女士服裝、時裝,還有汽車、食物等許多商品,可能難以直銷,一般人都喜歡看一眼、試一下才決定買不買。所以,零售商店不可能被淘汰,總會有市場,只是人們必須為此多付一些錢。

  “戴爾的‘定制加直銷’模式還有其它優(yōu)勢。實際上,它特像中國的房地產模式,開發(fā)商在蓋樓房之前,就把房子預售給客戶,先得到房價,然后再用這些錢蓋房,這樣,不僅開發(fā)商自己不需多少本錢,而且拿到這些售價后,可以把錢存在銀行先賺利息,或者做別的投資,大大提高利潤空間。戴爾在大學時,沒有本錢就能開公司,道理也在此。”

  為什么讀書?

  陳笛:“有一點我不明白,你說過,戴爾在1985年,也就是在大二時,退學不讀書了。好像蓋茨以及他的搭檔——保羅。艾倫也大學沒念完,就退學辦公司了,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如此。媽媽不是說讀書很重要,否則不會有出息。但,他們?yōu)槭裁茨敲闯晒?,都是億萬富翁呢?”

  “從表面看,好像是這樣。但是,對多數人來說,不一定從小就知道自己對什么最感興趣、自己立志一輩子做什么,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工作。所以,多數人需要小學、中學、大學這一系列規(guī)范化的教育,通過這些教育,一方面學會做人,知道社會的過去、今天和明天;另一方面,也給每個人時間和機會,去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學會一些謀生的技能,等等。當然,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yè)生必然比沒上過大學的人更成功,同樣地,也不是每個沒上過大學的人必然不會成功。上大學,好的教育,只不過讓自己成功、讓自己過好生活的機率增加一些,但并不能保證任何東西。

  “像戴爾、蓋茨、艾倫,他們從小就著迷于電腦,中學時,就把電腦技術的方方面面了解很透,他們去當地大學旁聽電腦課、去計算機房實習。雖然還沒進大學,或者進了大學但沒念完,可是,他們已把大學相關內容學透了,自學有時能達到‘一日勝讀十年書’的效果。所以,課堂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自學看書,或以其它方式學習,也是可行的。不過,對多數人,大學這種有組織的系統學習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就像制造業(yè)工廠一樣,大學能達到規(guī)模效果,是系統產出,是批量生產。”

  的確,對中國家長來說,我們習慣于認為“唯有讀書高”,所以,對后代,不管三七二十一,總要他們學位一個接一個地拿,最好是拿到博士學位或更高。為什么大家只顧追學位,不太管自己小孩到底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呢?并不是每個人拿到博士、學問做深了才幸福。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歷史上的科舉制,“學而優(yōu)則士”,只有讀好書才能做官。到如今的中國,什么都國有,什么都由行政權力控制,從行政資源到商業(yè)機會都由官權控制著。在這樣超度官權管制的社會里,學位可能是每個機關、每個單位都必然要求的,否則,龐大的官僚體系就無法管制,就會到處走后門。所以,這樣的社會,只好通過學位這種硬指標,來證明每個人的能力,離開學位就無法客觀判斷了。于是,為了適應這種社會,大家只好盲目追求學位,不管這些學位有沒有用、適不適合自己的小孩。—— 追求學位當然過于機械化,但是被這種制度逼出來的理性選擇。

  可是,在美國這種私有制社會里,公司和財產都是私人的,不是控制在官權力手中。只要你能創(chuàng)業(yè),辦自己的公司,能創(chuàng)造價值,你就不需要通過學位證書向任何人證明你的能力,你就是自己的老板,有沒有上過正規(guī)大學,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實能力。所以,在美國,就有戴爾、蓋茨、艾倫這些沒上完大學但極端出色的個人故事,父母也沒必要逼著小孩沒完沒了地追求學位,浪費掉許多青春年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