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中國靠什么走出大蕭條?

2009-12-04 15:12:39      挖貝網

  文|吳曉波

  中國經濟要真正走出蕭條,必須靠三條:一是必須激活國內需求;二是

  必須依賴民營資本的壯大;三是必須推進市場化的政策改革。

  中國當前的經濟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我們靠巨量投資走出了低迷,特別是樓市和股市出現了讓人吃驚的火爆。憂的是,體制的矛盾好像一個也沒有解決,我們似乎在用一個大的泡沫把所有的問題在往后面推。

  今天講一則往事,那是在十幾年前,中國經濟也碰到了一場國際金融危機,當時我們是怎么走出來的。

  1997年,美國投資家喬治?索羅斯在亞洲興風作浪,他認定亞洲各國的經濟已經整體過熱,貨幣貶值已成事實,于是決定豪賭一場。他領導的量子基金相繼攻擊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引發(fā)了一場東亞金融風暴。

  風暴初起之時,中國的決策層似乎沒有意識到它對中國影響的嚴重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仍以從緊為主。可是接下來發(fā)生的景象完全出乎了決策層的預料。進入秋冬之后,亞洲國家中經濟實力最強的韓國和日本竟也被風暴擊倒。在全球股市的大跌風潮中,過去幾年一直頗為活躍的中國股市頓時陷入低迷,消費市場更是一派蕭條。此刻,擺在決策層和經濟學家們面前的是一個無比兇險的棋局。內外交困,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危險的時刻。

  到了1998年的2月,中國決策層如夢初醒??偫碇扉F基展現了一位卓越領導人的智慧與魄力,他緊急下令,馬上改變方向,執(zhí)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首期發(fā)行1500億元的國債,投入于基礎設施建設。

  從1998年到2001年間,當局發(fā)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各大國有商業(yè)發(fā)放同等額度的“配套資金”,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交通、發(fā)電和大型水利工程,很快剎住了投資下滑勢頭,同時,中央銀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增加了貨幣供應—這個景象是不是讓你聯想起2008年11月以后出現的情況?

  是的,1998年那次也與2008年一樣,先是靠巨量投資把經濟給穩(wěn)定了下來??墒?,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不一樣了。朱镕基等人認為,靠擴大投資來擺脫危機是中國經濟走了很多年的老路,如果僅此一招,也許在短期內會有成效,卻是把矛盾埋在未來。所以,擺脫危機的道路,只有靠市場化的改革。當年最重要的市場化改革有四項:

  一是進一步加快了產權改制,數十萬家中小國有企業(yè)改造為產權清晰、市場導向的民營企業(yè)。民間投資迅速升溫,1998年之后的四年中,國內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增幅分別為20.4%、11.8%、22.7%和20.3%。

  二是加大對外向型經濟的扶持,國務院相繼出臺政策允許民營企業(yè)自營出口,大大刺激了外貿的積極性,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開始遠征全球,從而催生了“中國制造”的繁榮景象。

  三是為了扭轉消費過冷現狀,決定開放房地產市場。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40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從而直接刺激了房地產業(yè)的復蘇,拉開了長達10多年的地產熱。

  四是在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改革戰(zhàn)略上,由“抓大放小”改為“國退民進”。

  誰也沒有想到,在哀鴻遍地的1998年,中國經濟居然能夠“否極泰來”。正如全球經濟史上一再發(fā)生的景象一樣,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會伴生出一個經濟強國,在危機四伏的東亞金融風暴中,中國幸運地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它不但沒有被擊倒,甚至逆流而上,竟成隆然崛起之勢。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日漸形成了“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在此后的將近十年時間里,中國的GDP增長保持在8%的高水平上,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始終低于3%,走出了一條高成長、低通脹的“完美曲線”。

  好了,故事講完了。結論是—中國經濟要真正走出蕭條,必須靠三條:一是必須激活國內需求;二是必須依賴民營資本的壯大;三是必須推進市場化的政策改革。這個道理在今天應該還適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