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zhì)財富到精神財富

2011-01-18 13:28:22      挖貝網(wǎng)

  現(xiàn)代人追求財富,往往停留在物質(zhì)財富的基礎上。以為擁有物質(zhì)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實,物質(zhì)財富只是滿足人生的基本需要,低級需要。如果一個人僅僅追求物質(zhì)財富,只能說明他的生命層次是很低的,而且很難得到提升。所以,當我們的物質(zhì)財富可以滿足基本生存時,應該進而追求精神財富。

  何為精神財富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其影響之深遠,決非物質(zhì)財富可以比擬?;仡櫄v史,無論是古羅馬的繁榮,還是盛唐時的富足,都不再能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任何物質(zhì)幫助。保留下來并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是古圣先賢的精神感召,是歷代智者的思想傳統(tǒng),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

  佛陀的一生,身無長物,居無定所,卻為我們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為我們指明了趣向解脫的道路。在他的身后,一代又一代的追隨者,都得益于佛陀留下的智慧,通過修學佛法獲得了究竟安樂。除此而外,還有耶穌為我們留下的博愛精神,孔子為我們留下的仁義教育……無法想象,如果沒有這一切,我們今天的文化會是怎樣?我們今天的世界又會是怎樣?

  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中,唯有人類同時擁有精神和物質(zhì)的雙重世界。飛鳥走獸都懂得為覓食奔忙,如果人類也僅僅為了生存而生存,那和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當基本生存解決之后,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更多是來自于精神體驗,它的平衡與否,正是決定人生幸福的關鍵所在。

  我們的精神世界,主要由道德品質(zhì)、文化素養(yǎng)和人生經(jīng)驗組成。一個擁有美德的圣賢,不論處于什么樣的時代,都能潔身自好;一個洞明世事的智者,不論遭逢什么樣的人生境遇,都能從容面對。所以說,只要擁有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就有能力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擾。

  精神財富甚于物質(zhì)財富

  物質(zhì)財富是外在的,雖然我們可能擁有房產(chǎn)、存折,擁有汽車、家電,但所謂的擁有,只是一份使用權或保管權而已。佛教說財富是五家共有,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會將它們化為烏有。所以,這些身外之物是虛幻不實的,隨時都可能更換主人,而內(nèi)在的精神財富才是我們真正可以依賴的無價之寶。

  我們可能會失去財富,但不會失去智慧;

  我們可能會失去健康,但不會失去慈悲;

  我們可能會失去家庭,但不會失去愛心;

  我們可能會失去事業(yè),但不會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愛心和信仰也會失去的話,那只是由于我們不加珍惜而選擇了放棄,選擇了自甘墮落。

  我們嘆息世風日下,嘆息人心不古,事實上,這正是由于人們的精神世界貧乏所致。在今天,舊的價值觀被推翻了,新的價值觀卻沒有如期而至。在丟棄了“越窮越光榮”的口號之后,壓抑已久的物欲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無休止地激發(fā)出來。隨著社會商業(yè)化的進程,人們的貪欲空前地膨脹起來:對奢侈品的需要,對財富積累的需要,對權力和虛榮的需要……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們來不及按部就班地去實現(xiàn)。俗話說,“財迷心竅”,當我們的眼中只剩下金錢的時候,不僅職業(yè)道德不見了,甚至倫理道德也不見了。

  在金錢掛帥的旗幟下,很多人似乎已經(jīng)忘卻了精神的需求。正是這種忘卻,使我們的內(nèi)心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tài)。為什么今天的人對物質(zhì)的需求如此迫切?對財富的積累如此貪婪?就是因為在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在指引,沒有崇高的理想在驅(qū)動,沒有堅定的信仰在支撐,甚至沒有道德的力量在約束。為了追求物質(zhì)財富,我們不僅忽略了精神財富,甚至以喪失精神財富為代價。當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一片廢墟之時,物質(zhì)能否填補其間的空白?能否成為我們?nèi)松臒o悔追求?

  失去物質(zhì)財富,只會使生活受到暫時的影響;而一旦失去精神財富,不僅會影響到我們一生,更會殃及后代。不難想象,一個精神空虛的父母會給子女什么樣的教育?一個見利忘義的長者會給后代什么樣的影響?所以,精神文明建設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未來人生,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后代,影響到人類的發(fā)展前景。

  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心靈深處的慈悲和愛心,培養(yǎng)生命內(nèi)在的信仰與智慧。對于人生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財富,才是永遠可以從中得到受益的源泉。

  法財甚于世財

  對于佛教徒來說,除了追求世俗財富而外,更要追求功德法財。什么是功德法財呢?那就是佛法。

  在《華嚴經(jīng)》中,佛陀告訴我們:“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辈粌H供養(yǎng)如此,在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jīng)》中,佛陀還處處以較量功德的方式,告訴我們法布施的利益:“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所以說,無論供養(yǎng)還是布施,功德法財都遠比世間財富更為殊勝。

  我們知道,世間資產(chǎn)有固定資產(chǎn)和流動資產(chǎn)之分,事實上,所謂的固定資產(chǎn)也只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房產(chǎn)會折舊,設備會損耗,它們的使用壽命都是有限的。如果說有什么可以稱為人生的固定資產(chǎn),那么只有功德法財才是當之無愧的。功德法財似乎是無形的,但它卻不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失,不會隨著生命形式的轉(zhuǎn)換而失去價值。不僅如此,這善的種子還會不斷為我們帶來豐厚的饋贈。從這個角度來說,法財對于人生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有形的錢財。

  佛經(jīng)中,處處強調(diào)法財?shù)闹匾?。因為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樹立人生的正確觀念;可以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的煩惱,可以幫助我們開發(fā)生命中無盡寶藏。成就智慧,成就無量功德,這絕不是物質(zhì)財富能夠代取代的。

  很多人都認為,財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錢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事實上,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為欲望是被逐漸激發(fā)出來的,占有得越多,期待和牽掛也就越多。曾幾何時,萬元戶就是富裕生活的標準。可多少萬元戶因此滿足了呢?有了一萬,就會想著十萬,然后是百萬、千萬。往往是錢越多就感覺缺得越多,使生活不停地圍繞這個軸心運轉(zhuǎn),從而忘卻了人生的根本。

  有個比喻說,假如把財富、事業(yè)、榮譽、地位都比作0的話,健康就是前面的那個1。否則,即使擁有再多,也還是等于0。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了掙錢毫不顧及身體。結(jié)果“年輕時以健康換金錢,年老時以金錢買健康”。那么,健康是金錢可以買來的么?金錢可以換來最新的藥品,換來精細的護理,但并不能保障我們的健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yōu)楂@取財富使健康遭受的損失固然是金錢無法彌補的,但我們?yōu)橹\取私利而使心理遭受的傷害就更難以愈合。欲望是無限的,財富卻是有限的。我們?yōu)楸M可能多地占有財富,不僅直接或間接地侵占了他人利益,也使我們自己滋長了重重煩惱。這些內(nèi)在的傷害或許不會在短時間顯現(xiàn)出來,但它的影響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我們必須對財富有正確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懂得如法求財、合理使用;才能從容地駕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才能成為財富的真正主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