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政策轉向 促進進口便利化

2011-05-16 20:31:36      范若虹

  促進口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進口的便利化,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品、節(jié)能環(huán)保產品、居民消費品以及農產品的進口方面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范若虹

  5月5日,在第109屆廣交會閉幕新聞發(fā)布會上,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文仲亮透露,幾部委正在研究制定的促進進口相關政策有望七月份前出臺。

  商務部外貿司主辦的全國進口工作會議本來定于3月底召開,后來一再被推遲。據相關人士透露,這一會議將面向全國各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傳達上述促進進口相關政策。

  “穩(wěn)出口、擴進口、減順差”已經確定為外貿發(fā)展的“十二五”總體規(guī)劃,中國外貿政策正在發(fā)生實質性轉變,逐步放棄“獎出限進”思路,更加鼓勵并側重于進口。

  “減順差”新考量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姚堅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擴大進口是一項既定的政策目標,目的在于保障宏觀經濟的總體平衡,特別是貿易進出口的平衡,輸入性通脹并不會影響擴大進口的政策。

  姚堅還透露,促進口政策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進口的便利化,主要包括高新技術產品、節(jié)能環(huán)保產品、居民消費品以及農產品的進口方面。

  “減順差”進而減少外貿摩擦,是政府擴大進口的重要原因。

  順差的壓力首次來自于2007年,當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7.7%,居世界第一位。外貿順差的過快增長,加劇了中國與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

  2007年,中國曾冀望通過“壓出口”的方式來減少貿易順差,降低了很多行業(yè)的出口退稅率,但這一政策令眾多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yè)不堪重負。

  “壓出口”的另一項政策意圖是希冀調整和優(yōu)化貿易結構,促進轉型升級。但由于中國的出口部門涉及提供了大量的就業(yè),使得結構轉型升級一直進展緩慢,政策也投鼠忌器,尤其是金融危機期間,出現(xiàn)的企業(yè)倒閉和關停造成的失業(yè)讓“壓出口”政策更加謹慎。

  “壓出口”政策是中國宏調何以總是進退躊躇的鮮活樣本,也是理解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其宏觀政策制定者在進行決策時為何強調全局意識的案例。

  進口原則之辯

  下調關稅成為擴進口一個重要手段。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專欄)表示,2010年中國對所有最不發(fā)達國家進口到中國的產品減少了47%的關稅,未來三年時間,中國將單方面對這些國家出口到中國的95%的產品采取零關稅。目前中國整體進口關稅水平為9.8%。

  從今年年初起,針對棉花、棕櫚油,食糖、玉米、大豆、油脂等農產品進口關稅將下調的傳聞一直不斷。一位接近商務部的人士對記者表示,棉花的進口關稅在配額內為1%,本來就不高,因此下調非常有可能,這樣可以減少國內紡織服裝企業(yè)的成本。

  也有人表示了擔憂。中國當前農產品平均關稅是15.2%,是發(fā)展中國家中最低的,進一步降低關稅可能對中國農業(yè)造成較大損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則認為,中國進口關稅結構很不合理,中國的弱勢產業(yè),比如大豆,進口關稅很低,所以大量進口,關稅沒有對大豆產業(yè)起到保護作用;相反,中國的機械設備及運輸設備,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是中國的優(yōu)勢產業(yè),其進口稅率高達39%。

  “關稅似乎在保護我們的優(yōu)勢產業(yè),而不是弱勢產業(yè)?!彼毋f。

  宋泓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以往的進口政策有三個原則——進口能否保障國內產業(yè)的原材料供應;是否沖擊國內產業(yè);能否促進技術進步。這三個原則并不考慮是否實現(xiàn)了國際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和促進消費者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因之,在面對資源性制成品,農畜產品和紙類產品進口時,進口政策比較謹慎。政策希望可以保障大宗原材料和高技術產品的進口,而這兩類產品的進口,卻時時受到國外價格和政策的限制。

  他建議未來進口政策的制定應從生產導向型向更加中性的自由貿易型轉變,從國民福利角度擴大進口,這才是進口政策制定尤其需要關照的導向。

  插排:

  未來進口政策的制定應從生產導向型向更加中性的自由貿易型轉變,從國民福利角度擴大進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