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平板電視:落后如何不挨打

2009-08-20 17:33:25      挖貝網

  金融危機之下,國產平板電視品牌憑什么逆勢集體翻身?

  文|李洋

  “落后就得挨打”這詞兒得改改了。你看,在電視機業(yè),成本上受制于上游面板商、技術上落后于外資品牌的國產電視制造商們現在笑得有多歡。

  內地市場龍頭老大海信電器,剛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報:電視業(yè)務的凈利潤同比增長了87.9%。

  讓人驚奇的是,這并不是什么個例。在上半年,過去表現欠佳的國產電視機業(yè)在平板電視業(yè)務來了個集體大翻身:創(chuàng)維銷量同比上升321%、TCL增長93.1%、專攻等離子的長虹集團增長超過30%、康佳和海爾等也各有佳績。

  一向以技術領先著稱的索尼的態(tài)勢卻剛好相反。在2009年第一財季,索尼凈虧3.88億美元,電視和電腦業(yè)務成為主要拖累。有調研公司報告稱,上半年,三星、索尼和夏普這三家技術領先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液晶電視份額之和已下跌了近12個百分點。

  這真是個有趣的競爭局面,而它仍可以用商業(yè)理論來解釋。

  一臺平板電視70%的成本在顯示屏上。目前能夠生產顯示屏的上游公司分為三類:一是索尼、夏普、三星、LG等日韓公司,同時擁有顯示屏工廠和電視機業(yè)務;二是臺灣顯示屏制造商,如友達、奇美等;三是內地的一些顯示屏制造商,比如京東方、上廣電等。

  在技術上,內地的顯示屏制造商比起日韓公司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三星和索尼共同建立的S-LCD廠在兩年前已投產第八代線液晶顯示屏,其研發(fā)已指向更高代線甚至是OLED產品;而國產顯示屏制造商有60%的原材料仍依靠進口,其產能主要維系在第五代線產品上,第六代線仍未全面投產。相比之下,臺灣顯示屏在技術上緊隨日韓公司,價格也低于后者,因此,內地的大多數電視機品牌及日韓品牌中的低端產品,都大量采用了臺灣屏。

  金融危機之后,出貨量下降和開工量不足讓顯示屏制造商的日子不再舒坦,液晶面板的價格嚴重跳水,這反倒使國產電視機品牌的成本得以降低。

  國產品牌對上游的談判能力變強,也因此具有了發(fā)起價格戰(zhàn)的資本,并以此擴大了市場份額。從元旦開始,一臺55英寸國產液晶電視的售價不超過萬元—這個價格還不夠買一臺46英寸的索尼液晶電視。而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那些外資品牌往往爭取不到市場促銷的資金。

  與此同時,國產品牌對下游的控制也在變強—家電下鄉(xiāng)及以舊換新等政策促進了其渠道的進一步下沉,巨大的農村市場走進了平板電視時代。

  可是,你瞧見了么,國內的電視機制造商正在重復走多年前的老路。眼下這種繁榮的景象與多年前的CRT電視大幅普及時沒有什么兩樣。而一旦金融危機過去,顯示屏價格恢復到原始水平,或者平板電視機市場出現飽和,國產品牌們是不是又得站到一個輪回的原點?

  世界上的第一臺彩色電視機誕生于1941年;在此27年后,索尼研發(fā)出了一個名為“特麗瓏”的顯示技術。對這項專利的不斷完善,讓索尼在電視機領域確立了領先的地位。

  中國的第一臺彩色電視機誕生在1970年。但是近40年過去了,也還沒有一家國產電視制造商擁有領先于世界的核心技術。在一個接一個的電視機業(yè)浪潮中,它們只能隨波逐流地在低水平上重復再重復。

  像海信和長虹這樣的公司已經在進行改變了。比如,海信已進軍液晶模組和LED的研發(fā)生產—它將使其整機成本降低10%左右;而長虹也于近日宣布在等離子生產線上投入巨資。

  不過,不管是這些處于改變中的國產電視機制造商,還是主導上游資源整合的行政部門,都得加快步伐了。畢竟,金融危機不會經常發(fā)生,而落后者終究還是要挨打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