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俗張藝謀

2009-12-15 00:41:58      韓浩月

  韓浩月

  12月11日,張藝謀新作《三槍拍案驚奇》全國公映,作為今年賀歲檔最重磅的一部片子,在公映之前就有無數(shù)人在猜測它的票房究竟會不會過3億還是達4億,在鼎沸的輿論聲中,所有關于電影質量與口碑的標準似乎全部退后了,等待觀眾的是一場春晚式的娛樂狂歡,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不參與。

  《三槍》在“槍聲”未響之前,便提前宣布了它的勝利,這不能說是張藝謀、張偉平的勝利,也不能說是小沈陽、孫紅雷、閆妮的勝利,更談不上是影片宣傳推廣的勝利,準確地說,這是一次大眾審美的勝利。不是張藝謀拍攝了這樣一部電影,而是觀眾“要求”張藝謀拍攝了這樣一部電影,是現(xiàn)在的娛樂消費環(huán)境促生了這樣一部電影。

  當初張藝謀選小沈陽當男主角,輿論一片嘩然,那時候張藝謀還站在奧運會導演的“神壇”上,與剛在春晚上走紅的陰柔小沈陽貌似沒有任何關聯(lián),啟用小沈陽當“謀男郎”,被形容為張藝謀電影創(chuàng)作路上最不靠譜的一次冒險。而隨著影片拍攝的進展,各種新聞的連番轟炸,張藝謀與小沈陽的組合由“不搭調”變成了“黃金搭檔”,對于張藝謀如何改造小沈陽,人們充滿了好奇心,這好奇心足夠驅使觀眾為《三槍》付出高昂票價。

  選擇小沈陽并不是歪打正著,而是潛心研究市場需求的結果。小沈陽不是以個體的身份出現(xiàn)在《三槍》中的,他所代表的是近年來愈加名聲鵲起的二人轉文化,或者說,他代表的是十多億觀眾對春晚的審美趣味。有了小沈陽打頭陣,《三槍》等于擁有了十多億的潛在觀眾群,這其中有千分之一或者萬分之一走進影院,都會讓《三槍》賺得盆滿缽滿。而用小沈陽的滑稽搞笑來消解張藝謀偏于嚴肅的英雄主義情結,讓《三槍》有望成為張藝謀放棄宏大敘事追求民間立場的轉型之作,也能幫助張藝謀從奧運會導演的神壇上順勢而下,重新投入商業(yè)懷抱。

  《三槍》走的是底層敘事路線,和賈樟柯等導演用精英視覺關注底層不同,張藝謀以“俗”字打頭,開啟了他對大眾審美的一次直面相撞式的試探之旅。在片名上,《三槍》以民間文藝中最具噱頭的“拍案驚奇”為片名,強化片子的戲劇沖突;在演員上,《三槍》嬉笑瘋鬧,怎么沒皮沒臉怎么來;服裝上講究大紅大綠,臺詞對白極盡夸張,情節(jié)設置高度評書化……總而言之,《三槍》把二人轉、民間傳說、網絡流行文化、幽默段子一鍋燴了,觀眾可以各取所需。但別指望從中發(fā)現(xiàn)哪怕一絲一毫賈樟柯作品中對底層生存與心靈狀態(tài)的關照,這次張藝謀用另外一種方式直接關照了底層百姓的精神生活——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為觀眾制造娛樂。

  為了給《三槍》博宣傳,張藝謀在片尾曲中親自上陣,用陜西方言唱RAP,在北京衛(wèi)視做的發(fā)布會上,也任由主持人擺布,這對一向低調不那么娛樂的張藝謀來說,是一種讓步,他也許知道,他的每一點讓步,都是大眾娛樂的一個興奮點,都會帶來巨額的票房收入,三年沒有新電影面世的張藝謀,要說一點票房壓力都沒有是不可能的,而票房對于《三槍》的回報數(shù)字,某種程度上也會證實張藝謀究竟還是不是中國電影導演“一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