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明星的瘋狂經(jīng)濟學原理

2008-05-23 07:43:36      s1985
    最近幾天里,我們親眼目睹兩位仁兄做出了全無理智的舉動。不過在其中一位的表現(xiàn)當中,我們倒也能看出他何以瘋狂的道理。

    第一位出場的是好萊塢影星、虔誠的科學教派(Scientology)成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他為這個帶有邪教色彩的宗教組織成員制作的一部短片中,湯姆·克魯斯狂笑著宣稱:由于自己所具備的信仰,因此可以憑借特殊能力來幫助交通事故中的遇難者。他看上去徹底被蠱惑了。

    第二位則是法國 興業(yè)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流氓交易員”杰洛米·科維爾(Jér me Kerviel)——他被控讓法國興業(yè)銀行蒙受了49億歐元(合72億美元)的損失。不過,科維爾沒想通過交易來替自己賺錢。相反,就像巴黎檢察官讓-克勞德?馬蘭(Jean-Claude Marin)在本周所說的那樣:“他想證明自己和周圍的人一樣有價值。他確實是這樣認為的……他想讓人人都承認他是位金融奇才。”

    瘋狂還是合理?關(guān)于這個問題,科維爾的前任老板們,不論是那一大批已經(jīng)丟了飯碗的,或是那些很快就要丟飯碗的,都應該好好想一想。科維爾不安于做一名職位較低的套利交易員,而是試圖成為金融明星。一位銀行家表示:“我想他是徹底地瘋了。”

    其實也不盡然。事實上,有一種見解很有道理:盡管科維爾違反合同規(guī)定,并且涉嫌違法,但他卻在以一種符合金融理性的方式來行事。他和上面那位全球片酬最高的影星之一一樣,牢牢把握住了超級巨星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

    超級巨星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不僅適用于娛樂圈,也適用于投資銀行。這條原理是:小部分的人會拿走大部分的報酬。如果你能證明自已屬于高端人才,那么無論是在銀幕上還是在交易大廳里,你都能獲得地位并且致富。

    對于湯姆·克魯斯來說,他的觀眾緣意味著制片公司會爭相邀請他,而他也能從總收入中獲取較大份額,其報酬數(shù)目可能高達數(shù)千萬美元?!?jù)挖貝網(wǎng)報道稱,2006年,他與派拉蒙影業(yè)(Paramount Pictures)談合同時有點做過了頭,現(xiàn)在成了聯(lián)藝公司(United Artists)的老板。這家影業(yè)公司由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in)與瑪麗?壁克馥(Mary Pickford)在1919年創(chuàng)立。

    銀行業(yè)也有影星一樣的人物,他們是那些擁有良好業(yè)績的金融交易員。這些人可以要求巨額的獎金,或者能從投資者那里融資,成立自己的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就像是電影制作行業(yè):投資者有信心讓這些人拿自己的錢去冒險,只要這個人身上掛著明星的頭銜。

    但是,不管是在好萊塢還是在投資銀行,明星畢竟是少數(shù)。

    這倒不是因為明星們壟斷了所有的才華智慧。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經(jīng)濟學家馬爾科·泰爾維奧(Marko Tervi?)發(fā)現(xiàn),明星們能在這些產(chǎn)業(yè)里獨霸著大筆報酬,是因為只有在工作當中才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才華,而雇主們不愿意用一些未經(jīng)測試的人去冒險。明星們報酬豐厚,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證明了自己的才華。

    因此,交易員和電影演員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吸引大家對自己的注意,并勸說那些擁有資本的人在自己身上試一試。如果做砸了,也不會比現(xiàn)在更糟糕(也許更好)。如果做成功了,他們就有機會成為明星,并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事實上,明星制度已經(jīng)扭曲了大家的動機,它常常會驅(qū)使人們采取極端冒險的行動,或是表現(xiàn)出瘋狂之舉,目的只是為了追求明星效應。真人秀的電視節(jié)目能夠存在,也就是依靠這樣的現(xiàn)實:許多人莫名其妙地熱衷于在攝像機前耍寶,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在全國一夜成名。

    當法國興業(yè)銀行安排給科維爾一份套利交易的常規(guī)工作之后,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就會越過交易大廳,落到那些進行復雜的場外衍生品和結(jié)構(gòu)產(chǎn)品交易的明星交易員身上,并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他默默無聞地費力工作,每年才能掙到10萬歐元,但那幫家伙卻能掙到10倍或20倍的數(shù)目。

    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會突然躥紅。他已經(jīng)從銀行的后臺部門提升到目前的位置,因此,“德爾塔1號”(Delta One)套利交易柜臺也就是他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他向檢察官坦言,因此,他就以隱秘的方式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非對沖投資,從而嘗試證明自己。

    想一想這種策略的風險和回報吧。順利的話,科維爾有望在2006年到2007年間得到3倍的獎金(目前未付),并且通過繼續(xù)把低風險的套利投資轉(zhuǎn)化成欺詐性的風險投資——與1994年搞垮巴林銀行(Barings)的尼克?利森(Nick Lesson)一樣——從而搖身而變?yōu)槊餍恰?br />
    如果不幸,他很有可能被逮捕——就像利森在1995年那樣(當時已經(jīng)為時太晚)。就算到這種地步,他也會成為名人。大多數(shù)的譴責會落到雇主頭上,人們只會怪他們怎么沒能發(fā)現(xiàn)他在做壞事?,F(xiàn)在,科維爾已經(jīng)在Facebook上擁有了粉絲俱樂部,在法國也不乏知名度和同情者。

    簡而言之,盡管科維爾的行為荒唐而且冒險,它卻在遵循著一種瘋狂的邏輯。這也是為什么從巴林到住友(Sumitomo)到聯(lián)合愛爾蘭銀行(Allied Irish Banks),流氓交易員們一直在前仆后繼。不管金融機構(gòu)如何對這類人謹加防范,在交易員身上都會產(chǎn)生押上全部賭注來贏得明星地位的巨大動機。

    反觀湯姆·克魯斯的行為,就有些令人費解,畢竟他已經(jīng)是明星了。當你已經(jīng)很有名的時候,所有關(guān)于科學教派的胡言亂語,或是鏡頭前的極度狂躁,都不會產(chǎn)生任何意義。特立獨行也好,拿自身名譽去做極度的冒險也好,這都是你想要成為名人時才該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已經(jīng)成為名人后的表現(xiàn)。

    我猜想,這些表演者們或許已經(jīng)習慣于盡一切可能吸引聚光燈的注意,因此,就算到了沒必要搞怪的時候,他們也停不下來。布蘭妮?斯皮爾斯(Britney Spears)就是這么一個例子。但流氓交易員的自控能力就要高一些。利森先是出名,后是坐監(jiān),出獄后還開了一家愛爾蘭足球俱樂部。科維爾先生,好好學著點兒吧。

相關(guān)閱讀